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教师、辅导员招聘公告
发布时间:2010-04-17 点击量:48111次 分享至
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教师、辅导员招聘公告
一、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 “211” 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院校。
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经济、管理、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 个学院。学校的学科专业已涵盖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涉及20个一级学科。有42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点和1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授权点,24个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还建有23个校级研究所和15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217.3万册,并引进3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已成为以化学化工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7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和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50人;正、副教授631人。近年来,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58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我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现拥有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5门。我校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85%以上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拥有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化学、物理、高分子科学、化工原理、电子电工、机械工程6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还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和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我校独立完成的教学成果《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制度和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制度;引入 “ 末尾淘汰 ” 机制;同时采取激励措施,设立了优秀博士生与导师奖励基金;接受免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实行了直博制,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2003 年学校启动了 “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硕果累累。2005-2009年,每年在研的科技项目均在100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共1182项,授权418项;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的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定在30位左右。2001-2009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国家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以总量计我校的科研经费、SCI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30位左右,获国家三大奖数量排名居第10位左右,以人均计上述指标均名列前茅。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美、英、德、法、日、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乌克兰、加拿大、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段雪院士领导的团队进入了“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学校每年聘请外籍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有3名长期在我校工作的外国专家先后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其中,英籍无机化学专家戴伟(David G.Evans),还获得对我国科技有所贡献的最高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学校先后与美国的杜邦、陶氏,德国的巴斯夫、拜耳等著名跨国公司开展科技合作并建立联合实验室。高金吉院士与美国RTD公司合作,在我校建立了“北京化工大学——美国RTD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50多年,为国家培养十多万名毕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地。在这些人才中,有的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有的担任国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更有的大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五十多年的辉煌已过去,新的辉煌等待我们了创造。英才朋友们,北京化工大学热忱欢迎你们!
1.教师招聘
招聘单位及人数 | 专业方向 |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化学工程学院(12人) | 生物质能源(2人) | 李颖 电话: 64434779 E-mail: liying@mail.buct.edu.cn |
高分子材料(1人) | ||
化学工艺(1人) | ||
固体废物处理(1人) | ||
分子模拟与材料设计(1人) | ||
煤化工(1人) | ||
传质与分离工程(3人) | ||
先进材料制备(1人) | ||
膜分离工程(1人)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人) | 功能高分子材料(1人) | 邓丽娜 电话:010-64435852 E-mail: dengln@mail.buct.edu.cn |
高性能聚合物材料(1人) | ||
聚合物凝聚态物理(1人) | ||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1人) | ||
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1人) | ||
碳纤维(1人) | ||
应用电化学工程(1人) | ||
先进弹性体科学与工程(1人) | ||
先进碳材料(1人) | ||
机电工程学院(5人) | 工业设计(2人) | 王奎升 电话:010-64418684; 010-64434735 E-Mail: wangks@mail.buct.edu.cn |
化工设备系统诊断与自愈工程(1人) | ||
高分子材料加工(2人) |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9人)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人) | 山岚 电话:010-64434726 E-Mail: shanl @mail.buct.edu.cn |
测控技术(2人) | ||
计算机应用技术(2人) | ||
信号处理与通信工程(2人) | ||
系统仿真与安全工程(1人) | ||
经济管理学院(4人) | 安全工程(1人) | 张建文 电话:010-64436277 E-Mail: zhangjw@mail.buct.edu.cn |
科研管理(1人) | ||
安全管理、仿真(2人) | ||
理学院(11人) | 无机化学、插层化学(1人) | 刘佳 电话:010-64434898 E-mail: liujia@mail.buct.edu.cn |
无机化学、能源化学(1人) | ||
无机化学、应用化学(1人) | ||
催化化学(1人) | ||
物理化学(1人) | ||
概率统计(1人) | ||
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1人) | ||
运筹学与控制论(1人) | ||
光学或光学工程(1人) | ||
电子科学与技术(1人) | ||
凝聚态物理(1人) | ||
文法学院(8人) | 大学英语(4人) | 刘肖华 电话:010-64434889 E-mail: xhliu@mail.buct.edu.cn |
公共管理(2人) | ||
知识产权(2人)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8人) | 生化制药、药物合成(2人) | 张丽叶 电话:010-64451781 E-mail: lyzhang@mail.buct.edu.cn |
食品加工(1人) | ||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2人) | ||
生化过程工程、生物材料(3人) |
具体招聘岗位要求见附件。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北京华育助学基金会招聘公告